人民健康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回望2023年,围绕推进卫生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强基层、扩优质、严治理是几个重要的关键词。
2023年,国家卫健委以基层为重点着力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以公益性为导向持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完善分级诊疗制度,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和扩容下沉;持续推进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
医疗卫生服务正在向更优质、更便捷、更经济的方向努力。下一步,按照国家卫健委等十部门的最新部署,到2024年6月底前,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为期3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活动,也将切实增进民生福祉。医疗服务价格、人事薪酬制度等诸多关键环节的深化改革,都将助力健康中国建设迈上新的台阶。
护佑人民健康,一直在路上。
强基层
2023年12月30日,距离跨年还有2天,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迎来重磅文件,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指导意见》”)。
《指导意见》的印发,标志着我国2019年启动实施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由试点阶段进入到全面推进阶段。记者了解到,试点4年来,山西、浙江、新疆3个省份先后被确定为试点省份,其他省份551个县(区、市)共828个县被确定为试点县。各地不断探索,取得积极进展。
而此次的《指导意见》,就是坚持顶层设计与地方实践相结合,将地方好经验好做法上升为政策措施,提出通过系统重塑医疗卫生体系和整合优化医疗卫生资源,推进以城带乡、以乡带村和县乡一体、乡村一体,加快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大力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让群众就近就便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
县域医共体建设,是推进健康中国和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有力抓手。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一般疾病在市县解决、日常疾病在基层解决将成为现实。
以《指导意见》为根本遵循,从试点到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将步入快速发展阶段。
按照时间表,到2024年6月底前,以省为单位全面推开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到2025年年底,县域医共体建设取得明显进展,力争全国90%以上的县(市)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到2027年,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基本实现全覆盖。
记者注意到,未来县域医共体的建设尤其强调布局要科学、合理。根据地理位置、服务人口、现有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等,组建由县级医院牵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组成的县域医共体。组建数量不搞“一刀切”,可由地方结合实际确定,给地方留出了较大的自主空间。对于人口较多或面积较大的县可组建2个以上县域医共体。县域医共体牵头医院一般为二级以上非营利性综合医院或中医医院。
社会力量也将在县域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指导意见》提出,根据自愿原则,以业务同质化管理和加强乡村服务为重点,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办医疗机构加入县域医共体。
通过促进资源服务共享、提升重大疫情应对和医疗应急能力、拓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创新医防融合服务和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县域医共体的整体服务能力将大幅提升。
2023年是我国新冠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的第一年,2020年疫情发生以来,提升重大疫情应对和医疗应急能力被提升到重要高度,县域无疑是最重要的一环。《指导意见》要求健全县域医共体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健全分级分层分流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加强县域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强化牵头医院对基层的指导,加强重大疫情医疗资源和物资储备等。
扩优质
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是保障人民健康、增进民生福祉最直接、最现实的举措。
近年来,我国连续实施了改善医疗服务行动计划,特别是2023年以来,启动实施了为期3年的“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覆盖各级医院和广大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国家卫健委副主任雷海潮此前表示,从患者的视角出发,着眼于诊前、诊中、诊后的全流程,到2025年能够在20个方面取得明显进步。国家卫健委的统计数据显示,目前已经有82.7%的二级以上公立医院开展了预约诊疗服务,全国三级医院平均预约诊疗率达到49.2%。未来预约诊疗服务还将进一步提升、改进。
门诊取号、缴费、打印报告、门诊等候等环节的时间也在大幅压缩。在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通过调整上下午门诊的出诊医生数量,使得出诊医生数过于集中在周一上午、周五上午的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现在北京的一些医疗机构,在下午同样能够看到比较多的专家号,这一方面起到了削峰填谷的作用,另一方面对于纾解城市大医院周边的道路交通拥挤状况也起到了积极的缓解作用。
群众多样化就医需求正在逐步得到满足。据了解,2023年,有2767所二级以上医院至少开展了一类如麻醉、疼痛、药学和健康管理方面的新型门诊,门诊服务的内容和方式进一步健全和丰富。另外,我国还建成了2700多家互联网医院。
2023年以来,为方便居民就近就便获得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国家卫健委还制定发布了2023年—202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便民惠民服务10项具体举措,包括预约号源,二三级医院的专家号源要向基层开放、下沉,延长城市社区门诊服务时间,开展周末疫苗接种等。目前,全国基层医疗机构正在推进实施。
“下一步,我们将及时总结各地在改善医疗服务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加以推广,让居民在看病就诊过程中有更好的体验,医患之间也能够有更好的良性互动。”雷海潮表示。
伴随着我国疫情防控平稳转段、经济持续回升向好,2023年以来,老百姓的看病就诊需求得到进一步释放。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2023年1—9月份,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的诊疗人次达到了51.1亿,与2019年和2022年同期相比,总诊疗人次分别增长了12.4%和6%。
公立医院是医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近年来,随着公立医院改革不断推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在不断提升。
2021年到2025年是我国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关键5年。国家卫健委表示,下一步将着力从四方面统筹推进公立医院改革与高质量发展,其中一项就是进一步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加快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建设,促进医疗资源下沉、工作重心下移。
据了解,目前全国已设置了13个不同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和儿童类别的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开展了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覆盖所有医疗资源薄弱省份,其中仅2023年就遴选49个项目。我国还在81个城市开展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工作。
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也称“双中心”)的设置和建设工作,还在持续推进中。
国家卫健委医政司副司长李大川表示,一是坚持规划在前,结合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研究制订未来5年国家医疗中心和国家区域医疗中心设置规划,带动优质医疗资源定向流动,推动解决区域间优质医疗资源不平衡的结构性矛盾。二是坚持择优设置。三是坚持跟踪问效,通过建立“揭榜挂帅”“赛马”等工作机制,引导已设置“双中心”落实功能定位,发挥“双中心”在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区域均衡布局方面的重要作用。
可以看到,通过改革,公立医院的公益属性在不断强化和凸显。
严治理
2023年,在医药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同时,行业治理也“并肩同行”。一场被称为“史上最强”的医药反腐风暴,在2023年席卷了中国整个医药领域。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2023年,全国有200余名医院院长、书记等在职或已退休的主要领导被查,部分医院甚至书记、院长先后被查。《中国经营报》记者曾统计,涉事医院涉及全国至少20个省份。
医药领域的部分腐败细节令人触目惊心。中纪委曾曝光,云南省普洱市人民医院以3520万元购入一台仪器,院长杨文俊竟然吃掉高达1600万元的回扣。
而腐败不仅限于大城市,作为医疗服务体系的“最后一公里”,乡镇卫生院的“把关人”也面临“失守风险”。
医药腐败并非一日之寒,整治也或将是一场“持久战”。国家卫健委在2023年8月15日发布的“全国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有关问答”显示,国家卫健委会同教育部、公安部等9部门开展的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将持续1年之久,聚焦“关键少数”、关键岗位,尤其是利用医药领域权力寻租、“带金销售”、利益输送等不法行为。
反腐是全链条的。从此轮医药反腐看,集中整治的内容重点在六个方面:一是医药领域行政管理部门以权寻租;二是医疗卫生机构内“关键少数”和关键岗位,以及药品、器械、耗材等方面的“带金销售”;三是接受医药领域行政部门管理指导的社会组织利用工作便利牟取利益;四是涉及医保基金使用的有关问题;五是医药生产经营企业在购销领域的不法行为;六是医务人员违反《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
一位三甲医院科室负责人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2023年的反腐力度空前,相比此前,医疗领域更多的贪腐问题会被揪出。
“取消药品加成、药品耗材实施国家集采后,医院主要负责人的贪腐所涉领域中,大型器械回扣会是大头,此外还有基建。”该人士表示。
2023年,反腐在医药行业内形成了广泛共识。这一年,根据国家卫健委等部门的工作部署,各省份均已建立了地方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协作机制,制订印发地方工作方案,形成严的基调和氛围。
而在接近2023年尾声之际,针对大型医院的为期3年的巡查行动正在接续。
2023年12月18日,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国家疾控局联合印发的《医院巡查工作管理办法(试行)》和新一轮的《大型医院巡查工作方案(2023~2026年度)》发布,明确自2023年12月起至2026年10月底前,将通过自查结合实地巡查的方式开展新一轮大型医院巡查工作。
本次将重点巡查医药领域腐败问题集中整治工作、医疗机构工作人员廉洁从业九项准则、全国医疗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廉洁从业情况。
加强医药领域反腐工作是完善医药治理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反腐工作提出要“落地见效”,2024年乃至未来3年,医药领域的反腐成效都是值得期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