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规模情结”:金融总量指标的价值回归

元描述: 随着经济结构转型,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一味追求金融总量增长已无必要。本文分析了淡化金融总量指标关注度的必要性,探讨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重点应转移至提升资金配置效率和服务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

引言: 在当前经济环境下,金融总量指标的意义正在发生微妙的变化。过去,我们习惯于用社会融资规模、人民币贷款等总量指标来衡量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然而,随着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尤其是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深度调整和高科技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崛起,单纯依靠金融总量指标来衡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成效,已经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淡化“规模情结”:金融总量指标的价值回归

近年来,随着金融总量的持续高增长,金融总量增长对GDP的边际带动效应趋于下降。简单观察金融总量增速,已经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因此,我们需要重新审视金融总量指标的意义,告别“规模情结”,将目光转向更具实质意义的指标。

1. 货币信贷增速放缓不意味着经济走弱

2015年前,我国狭义货币(M1)与工业增加值增速的同期相关系数接近50%,但2015年后降至15%。这意味着,随着金融总量的持续高增长,金融总量增长对GDP的带动效应逐渐下降。

国际经验也表明,欧美发达国家历史上也存在多个时期,货币供应量与实体经济活动的变动方向不一致。例如,20世纪八九十年代,美国M2增速持续震荡,但同期实际GDP增速整体保持5%左右;欧元区M3增速也在2023年多月出现负值,但其经济活动仍总体呈恢复、扩张态势。

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金融总量指标的增速与经济走弱直接挂钩。

2. 盘活存量对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意义更大

新增贷款不能反映信贷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全貌,存量贷款也同样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支持实体经济的效果看,贷款到期收回后可以腾挪新的额度投向其他高效领域;转让和核销的不良贷款也没有消失,仍然在实体经济中发挥作用。

更重要的是,通过将贷款从低效领域腾挪出来投向金融五篇大文章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能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更好支持经济高质量发展。

3. 一味追求金融总量增长难度较大,还可能产生资金空转等“副作用”

当前,我国的社会融资规模、M2余额已分别突破390万亿元、300万亿元,人民币贷款余额也超过了250万亿元,存量金融资源都处于高位,要保持新增量高速增长难度越来越大。

尤其是在有效需求不足的背景下,继续要求作为社会融资规模主要组成部分的贷款总量高速增长并不现实,一味求量反而可能加剧资金空转等各种虚增问题。

在“规模情结”影响下,企业行为出现变异,“脱离主业搞金融”的情况较为突出。另外,此前一些地方政府和金融机构存在利用存贷款“冲时点”的现象,反而助长了企业的资金空转和银行之间的恶性竞争,对经济发展也没有实际效益。

4. 货币供应量的可测性、可控性及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均有减弱

从可测性看,金融创新迅速发展,传统货币层次间的流动性差异逐渐被模糊,不同货币层次间转化的速度加快,狭义货币和广义货币的定义和统计面临挑战。

从可控性看,移动支付等金融科技发展使央行投放现金的途径和数量不断变化,测算现金需求量难度上升;银行存款随时随地向非银机构的类货币产品分流,削弱了央行控制基础货币的能力;新金融业态发展也增大了货币乘数的波动性。

从与实体经济的相关性看,货币供应量增速高或低不能准确反映实体经济的真实需求。当前,随着房地产等重资产行业深度调整,对增量资金的需求显著减少;高技术制造业、轻资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度不断提升,但对信贷资源的依赖度并不高。

5. 关注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当货币信贷增长已由供给约束转为需求约束时,如果把关注的重点继续放在数量的增长上甚至存在“规模情结”,显然有悖经济运行规律,需要逐步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

我们需要将关注的重点转向金融服务的效率和质量,更加注重发挥利率调控的作用,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总量指标的未来方向

未来,金融总量指标应更多作为观测性、参考性、预期性的指标,而非唯一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成效的标准。

重点关注以下方面:

  • 资金配置效率: 关注资金流向,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 金融服务质量: 关注金融机构的服务能力,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 金融风险防控: 关注金融风险防控,维护金融市场稳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金融环境。

常见问题解答

1. 金融总量指标不再重要了吗?

金融总量指标仍然具有参考意义,但不能作为唯一的衡量标准。

2. 如何衡量金融支持实体经济的成效?

除了关注金融总量指标外,还需要关注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服务质量、金融风险防控等方面。

3. 淡化金融总量指标关注度会带来哪些影响?

淡化金融总量指标关注度可以引导金融机构更加关注资金使用效率和金融服务质量,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4. 如何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

可以通过利率调控等政策工具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的薄弱环节和重点领域,提升资金配置效率。

5. 如何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可以通过加强金融机构监管、鼓励金融创新等措施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多样化的金融需求。

6. 金融风险防控如何保障?

可以通过加强金融监管、完善风险防控机制等措施,有效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维护金融市场稳定。

结论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我们应该告别“规模情结”,更加注重发挥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实质作用,将目光转向更具实质意义的指标,例如资金配置效率、金融服务质量、金融风险防控等。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金融和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